近日,华东交通大学天佑学院202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前往春涛镇坞桥村文化站走访,对坞桥村文化建设开展调研。
不太起眼的老式木门上镶着一块金灿灿的奖牌,门口两侧的旧式黑板上用粉笔手写着定期特刊,宣传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走进里头,大家看到的就是排满了书架的房间和挂满了书画作品的墙。
文化站门口
吴站长将自己的小屋子里里外外都改成了供村民学习的地方。实践团成员好奇地问道:“吴站长,这里是文化站吗?”吴站长答道:“这里是文化站,更是我的家”。
当实践团成员问及吴站长建设文化站的初衷时,吴站长讲道:“当时村里缺乏文化娱乐活动,民风建设落后,部分村民以赌博为乐酿成悲剧,我见到这种现象,就想重整村庄,于是就辞去了原有职位,专职建设文化站。我认为村民不仅要吃得好,穿得好,还要有好的精神文化!”
纵使“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吴站长仍主动站出来,立志要建设好乡村文化。吴站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实践团成员们何为责任、何为担当、何为坚持,大家深受感动。
在参观文化站时,实践团成员发现,虽然文化站书籍种类多样,但并没有很系统地分类,因此实践团成员主动提出帮助文化站整理书籍,并且为书籍一一贴上标签分门别类以帮助借阅者更快更准地找到需要的书籍。看着一本本厚重的书籍,摸着一张张泛黄的纸张,成员们心中感慨万千,这不仅仅记载着书中的故事,正是见证了文化站的建设过程。整理完书籍后,一名实践团成员说道:“既然已经整理了书籍,那我们再继续打扫一下文化站的卫生吧,也为文化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其他成员一致表示赞同,于是大家又热情地投入了忙碌的劳动之中。
在打扫过程中,成员们好奇地询问道文化站书籍的来处,站长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向我们讲述了文化站组建初期的过程,大家这才了解到:文化站在建设过程中也曾遭遇了不可设想的困难。初期,由于资金匮乏,十几平米的文化站只有两百册旧书,在吴站长个人出资及社会各界资助下才不断壮大,至今已收录两万余册书籍。”
堆满书的书架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吴站长向村民们传播先进文化的实际行动中,我们感受到了吴站长的一腔热血、感受到了奉献的魅力、也感受到了一位乡村践行者的勇毅。实践团成员们说道:“正是有无数像吴站长那样的人走在前列,奉献自我,才有了我们越来越好的国家!我们要向吴站长学习,为民出力,在所不辞。”一位实践团成员感慨道。
在吴站长积极开展文艺演出时,外债与家中老小的开支靠妻子在家里干农活艰难维持。在实践团成员们采访吴站长妻子时,妻子一度落泪。这是辛酸泪,更是一把热泪。
向实践团成员展示证书
实践团成员也纷纷在采访后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当电视里播放的事情发生在身边时,我发现拥有信念和热爱并为之努力时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如今当吴站长面对面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我才深深感受到了这个荣誉称号的分量。”当看到文化站欣欣向荣、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成员们明白了吴站长的用心之良苦,也感受到了奉献的意义所在。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根也在农村,要为农村干点实事。只要我生命不息,奋斗就不止,我一定会将文化事业进行到底。”吴站长富有力量的话语,透着他对建设文化事业的坚定执着与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同时更启发了成员们找到自己所爱,找到自己的追求,践行自己的初心与使命,用自己切实的行动去建设祖国,书写生命的价值。
如今,一个新型文化站凭着吴站长的艰苦创业和勤俭持站而健康发展,并朝着其宗旨——大力传播先进文化,竭尽全力服务“三农”不断发展,向着其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创一流文化站不断努力。
随后,社会实践团代表华东交通大学天佑学院向春涛镇文化站捐赠了价值千元的科普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相关书籍,以表示对春涛村文化站建设的支持和帮助。
实践团成员向文化站捐赠书籍
采访结束后,吴站长为华东交通大学“天佑学子”题了一首藏头诗,以兹鼓励。
华夏文明五千载,
东方巨人全球爱。
交通便捷数高铁,
大国风范正拥戴。
天道酬勤人奋发,
佑我炎黄出奇才。
学海无涯苦作舟,
子孙兴旺多豪迈。
吴站长坚持“种文化”与“送文化”相结合,播撒下了一颗颗文明实践的种子,推动先进文化植根于文明沃土,实践团成员在深受感动的同时,也明白了肩上责任之重大。作为华交学子,应该牢记“华交人”铁人、铁军的本色和底色,深入基层 扎根一线,在平凡的坚守中铸就不平凡,用求真务实给出青春最好的答卷。